体感音乐疗法详细先容
添加时间:2019-11-18 15:16:36
来源:
添加时间:2019-11-18 15:16:36
体感音乐疗法(Vibroacoustic Therapy),又称体感振动音响技术。是通过“身体感知音乐”的方式,将音乐中16~150Hz的低频信号,经过物理换能转换成振动,通过“骨传导作用”和心理、生理的双重刺激,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大脑中枢,使人迅速获得高质量的身心愉悦与放松,有效改善失眠、焦虑、抑郁、身心失调等症状,并实现一系列的康复理疗作用及保健效果。
体感音乐疗法的历史可谓悠久,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“五音疗法”。五音疗法认为,“五音”不仅是指耳朵能听到的五个乐音组成部分,更重要的是使人体脏腑经络产生“和谐共振”的部分。正如《史记·乐书》中所说“夫音乐者,所以动荡血脉,通流精神。故宫动脾,商动肺,角动肝,徵动心,羽动肾。”而在古埃及时代,当时的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应用铜管类乐器,直接放在坐骨神经疼痛的部位,进行体感音乐镇痛治疗。
到了16-18世纪初,欧洲宫廷中兴起一种由几个人演奏或演唱、为少数贵族成员演出的室内乐(Chamber music)。这种音乐会的最大特点是,演奏者和听众通过乐器的共振以及椅子、地板的传导作用,来获得对音乐的不一般感受(如深深的陶醉等)。室内乐使得欧洲古典乐获得迅猛发展。
1972年,日本火箭工程专家系川英夫博士指出,体感音乐给演奏者和听众所带来的陶醉,不仅仅是听觉的作用,更多的是乐器振动通过身体的“骨传导”作用的结果。
受系川英夫博士的启发,世界最大音响企业——先锋音响的创始人小松氏,充分认识到“骨传导”理论的卓越性,于1976年成立了第一家从事体感音响与装置研发的企业。经30余载不断技术改良和理论完善,终于开发出能将音乐中16~150赫兹的低频信号分拣出来的小型高效换能器,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声学治疗技术和学科,广泛应用于医疗、心理、语言教育、娱乐游戏及微生物发酵等领域。
1982年,挪威教育家和医学家Olav Skile博士通过对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发现,体感音乐振动能有效缓解患儿的肢体痉挛症状,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了“体感音乐疗法”(Vibroacoustic Therapy)的概念。他的研究发现:音乐中的低频(尤其40~80赫兹的频率),对于孤独自闭症、偏头痛、肌肉抽搐和大脑麻痹等治疗非常有效。
本草音乐 | 3.21睡眠工程
第九感体感音乐
中国音疗
景观松基地
水纹灯
天津保洁企业加盟收费
上海瑜伽馆
联系方式 :
地 址: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好百年家居702室
邮政编码:510800
电 话:0755-25115581
传 真:400-608-0148
手机:13570880178
邮 箱:tigan2008@163.com
投诉邮 箱:tigan2008@163.com